買波鞋港幣標價外幣結算 消委會拆解網購陷阱
發布時間: 2017/05/16 13:22
最後更新: 2017/05/16 13:22
雖然網購愈來愈方便,消費者能足不出戶就買到的心頭好,但網購卻存在「不確定」因素及風險。消委會過往接獲有關網路消費的投訴有上升的趨勢,有市民於網購平台上註冊成會員,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取每月會費,其後向消委會作出投訴。
個案一:網購平台收每月會費
張小姐曾於A公司網購一雙鞋子,其後再沒有瀏覽A網站。去年11月,張小姐收到手機短訊,表示A公司於其信用卡扣除$290,張小姐遂向A公司查詢。
A公司職員指張小姐上月網購時註冊為會員,因此按會籍條款收取每月$290的會費。惟張小姐指網購時,A公司寫著「新會員專享購買第一件貨品半價優惠」,並無提及其他條款。她認為有不少網購平台要求消費者先成為會員方可購物,因此不以為意,沒想過會自動收取會費。
經消委會跟進後,A網站強調已列明會籍條款及豁免會費手續,否則會每月收取會費,但會員可隨時終止會籍。
消委會建議,消費者在註冊成為會員前,應先細閱相關條款,並了解附帶的條款、收費,衡量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才註冊。
個案二:網站不負責買賣雙方的爭議
陳小姐想觀賞某音樂會,看見B網站有出售門票。陳小姐覺得價錢合理便買2張總值$1000門票。但寄到陳小姐手上的門票面值只是$280。陳小姐要求B網站換回價值$500之門票。但B網站指只是交易平台,不會干涉賣家的定價及負責任何的損失或失誤。
陳小姐認為,費用直接支付給B網站,B網站不能卸責,而就算要陳小姐接受$280門票,B網站亦應退回差價。消委會曾向B網站查詢但未有回音,而且B網站於海外註冊商號,在香港沒有辦事處,故建議陳小姐諮詢法律意見。
消委會提醒,於非官方平台購買門票,消費者無法得悉門票的真實來源,可能無法交易門票或買到有問題的門票,購買前必須再三衡量箇中風險。
個案三:港幣標價貨品以外幣結算
黃先生於C網站購買波鞋,付款前網頁顯示金額為「HK$499」。但付款後,黃先生接獲手機短訊,顯示剛剛的交易金額為「RMB481.34」,折算後金額實為港幣500多元,高於他同意購買的價。
黃先生向C網站查詢,但C網站只簡單解釋出售的貨品有些會以日圓、美元或人民幣結算。黃先生提出取消交易,但C網站指要支付8%手續費,提出送他兩對襪子作為補償,但一直迴避退款問題。
黃先生向消委會求助,但透過C網站的地址、電郵、電話,均無法聯絡負責人,而且其聲稱位於旺角商廈的地址亦不正確。
消委會指,以外幣結算反映交易對象可能是海外商號,部分信用卡公司有機會徵收海外交易手續費,變相消費者於不知情的情況下,承擔額外費用。
消委會提供網購貼士:
「.hk」網站不等同本港商號:
就算網站有「.hk」字眼,並不等於香港商號,應查看營辦商的具體資料
「搜尋器排次」及「網站外觀」非評估商譽的客觀因素:
網站於搜尋器排次,不等同可靠性
認清交易對象及留意付款途徑:
需先了解賣方的背景及信譽,如果款項存入個人戶口,賣方可能是以個人身份出售貨品而非公司
信用卡付款較穩妥 定時查閱交易紀錄:
宜即時核對信用卡交易紀錄,如賣方收款後沒有發貨,可嘗試向信用卡公司提出退款申索
細閱消費條款 妥善保留交易紀錄:
先了解消費條款,包括退款、換貨的安排,以及保留交易憑據,萬一遇上爭議時可作紀錄。